时间:2023-06-02 20:19:58 | 浏览:162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
“百转千盘下翠微,梯田足水自然肥。棱棱石子偏当路,不放林阴六辔飞。”清代诗人陈宝琛的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,却道出了梯田的风光之美和沿途的山路难行。
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,就有一片连绵似锦、错落有致的美丽梯田,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。1300多年前,哈尼族人在没有炮火、炸药的助力下,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,实现了“山有多高,水有多高”的自流灌溉体系,因地制宜世代发掘,缓坡开大田,陡坡开小田,在险峻的山崖间开垦出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景观。
因具有森林、村寨、梯田、水系四个要素相生相融、相互依存的特点,以及实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良性循环,哈尼梯田于201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梯田文明的杰出代表。
然而,崎岖的山路却制约了元阳县的发展脚步,独特的自然地理禀赋也注定了此地不能照搬“高楼大厦、钢筋水泥”的城市发展道路。
2011年,元阳县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,既是全国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,也是云南省 27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。在中信集团等央企多年的定点帮扶下,元阳县于2020 年 5 月实现全面脱贫,并于2021年 8 月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。
下一步,元阳县计划将哈尼梯田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续新篇。而有着哀牢山“红玛瑙”之称的梯田红米,正是当地政府为此打造的一张美食文化新名片。
巍巍哀牢,山峦叠嶂。红河南岸,梯田似锦。千年来,这片至美土地涵养了一种品质优良、营养丰富的农作物——梯田红米,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农民打开了一条致富的新道路。
红米因其表皮呈深红色而得名,是人类史上最早驯化的古稻之一,哈尼族先民早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人工种植红米,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。
作为哈尼祖宗1300多年留下的老品种,梯田红米种植在海拔1200-1800米之间的哈尼梯田核心区,采用原生态的耕种方式,引用山泉水灌溉,属优质、绿色、环保、有机、原生态农作物。
长期以来,受山地环境制约,当地红米种植无法实现机械化管理,仍沿袭哈尼族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习俗,依靠人工种植红米。春种秋收,从一颗种子到可供餐煮的甘粮,需要经过挖头道田、修水沟、打谷、晒谷等20 道工序,红米种植都依靠哈尼族农户的双手完成,堪称农耕文化中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梯田红米的生长期长达200天左右,比东北大米还长两个月,且一年只产一季。哈尼族人还根据红米特性和当地自然环境,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种植方式:每年插秧后,村民将鸭子放入梯田圈养,禾苗抽穗灌浆时,再将长大的鸭子赶出。在这期间,杂草、害虫都进了鸭子的肚子,转化成鸭粪,又是上好的有机肥。
梯田红米经初步测定,钙、铁、锌、硒、铜、镁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。特别是镁含量每100克可食部分高达150毫克,为普通大米的3-5倍,钙含量每100克可食部分达12.8毫克,是普通大米的3倍,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纤维质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普通大米,富含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,含量达7.3%。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中,红米中就有7种。
关于哈尼梯田红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。远古时候,由于受外族人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困扰,勤劳善良的哈尼人历经艰难困苦,从广袤的大平原迁徙到哀牢山脉,在红河南岸的大山深处,开山凿石,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,可是当他们准备播撒种子的时候,发现籽种在迁徙的路上丢失了,没有籽种就无法栽种。
正在为难之际,月亮告诉他们籽种在天上,太阳告诉他们要派一只狗到天上取谷种,于是在星星的陪伴下,狗到天上把谷种拴在尾巴上带了回来,哈尼人高兴地把紫红色的谷种撒在梯田里,长出的谷穗似马尾,舂出的米粒像十八岁少女红红的脸又晶又亮。为了报答狗的恩德,哈尼人在每年吃新米饭时先给狗吃。
然而,营养丰富又文化底蕴丰厚的梯田红米,却并不为大山之外的人所熟知。多年来,红米作为基础农副产品仅停留于本地消费,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,规模小,工艺水平不高,产业链条短,提升附加值难度大。
近年来,元阳县把梯田红米发展与保护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结合起来,以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,把红米产业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支柱产业来打造,实现了哈尼梯田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“双推进”“双丰收”,闯出了一条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三赢的红米产业新路子。
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始创于1998年11月,是红河州政府认定的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也是元阳县唯一的国有粮食企业。公司于2015年10月投建了牛角寨大米加工厂,集生产、加工、储存、销售于一体,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90%。
近年来,公司采取“党建+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+互联网+”的经营模式,成立了元阳县哈尼梯田有机红米专业合作社,通过无偿提供红米籽种、薄膜、技术服务,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等措施,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红谷(以6-7元/公斤收购),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群众种植梯田红米。
目前,公司共发展社员5000余户,种植红米面积达3.2万亩,年产量1万多吨,农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。截至目前,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梯田红米面积达10万亩,种植农户2.6万户,总产量达3.5万多吨,实现农业总产值2.2亿元。
“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除了县政府的支持之外,也离不开中信集团多年的帮扶。”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鸿文介绍,中信集团从2016年起一共帮扶了公司500万元。其中100万元用于购买大米加工生产设备,200万元用于建设红米糊生产车间的生产线,还有200万元的无息循环使用的红米产业扶贫资金。
正是这笔循环使用的 200 万元设立的红米产业扶持基金,被用于元阳粮食购销公司收购元阳县内梯田红米。公司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协议,每公斤梯田红米稻谷 7 元,扣除亩均投入成本后,脱贫户亩均增加收入 800 元以上,极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红米的积极性,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保护元阳梯田的双重目标。
“在销售困难的疫情期间,也是中信集团的大力采购帮助我们渡过难关。”沈鸿文透露。据了解,中信集团大力开展针对云阳梯田红米的消费帮扶,积极动员集团内部职工采购元阳农特产品;接入中信易家、大昌行、阿里巴巴电商平台,通过组织网络直播等方式,不断拓展元阳农特产品销售渠道,2022年完成消费帮扶862万元。
“下一步,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渠道优势,同时提高红米产品的附加值,推广红米糊、红米饼、红米茶、胚芽红米泡芙还有红米酒,让更多人了解元阳梯田红米,喜爱元阳梯田红米。”沈鸿文对当地红米产业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。
除了金融帮扶、消费帮扶,人才支援也是深化帮扶的重要途径。“来挂职之前,我在家就吃员工平台上购买的红米,来了之后更是要吃红米,到现在都吃了五六年了。这吃的不是红米,吃的是感情。”中信集团驻元阳县新街镇主鲁村第一书记刘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刘煜所挂职的主鲁村耕地面积1626亩,地处元阳哈尼梯田核心保护区,种植水稻是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,也是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。长期以来,下田难一直困扰着主鲁村民,雨季步行无法下田,收庄稼时要靠人背马驮,运输费用高,人力负担巨大。
2021年9月,中信集团调研组到元阳调研来到了主鲁村,村民向调研组反映了下田难的问题,根据村民诉求结合实际研判,中信集团决定为主鲁村民开山铺路,共计投资260余万元,开挖土方、修路边沟,终于铺成了一条通路到田边的产业路。如今不仅人和马可以顺利通行,汽车、摩托车也可以轻松驶过。为表感谢,主鲁村民在路口立了一块感恩碑。
“每次走到这块碑前,我都感觉很有成就感。”谈到修路,刘煜晒得黑黝黝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。视察道路时,认识他的村民也会热情地和他打个招呼。
自 1992 年承担对元阳县的定点帮扶任务以来,中信集团共选派挂职干部 14 人到元阳县开展定点扶贫和帮扶工作,投入帮扶资金逾1.72亿元,实施了易地搬迁、饮水工程、健康医疗、教育帮扶、产业发展、技能培训、党建扶贫等 470 余个帮扶项目,助力全县 125 个贫困村顺利脱贫。
在离梯田核心区不远的牛角寨镇良心寨小学,中信集团刚刚为这里的学生修建了崭新的食堂、浴室、操场。走读孩子们原来上学的泥路也变成了水泥路,求知的旅途变得轻松许多,村民称其“安心路”。朗朗的读书声中,中信派来的支教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传道授业。
自1992年定点帮扶元阳县以来,中信集团一共援建23所学校,并设立中信奖助学金,资助了近万名优秀困难学生。如今他们有的已经走出大山,有的则留在元阳县当地的各个岗位发光发热,为家乡重新焕发光彩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“百转千盘下翠微,梯田足水自然肥。棱棱石子偏当路,不放林阴六辔飞。”清代诗人陈宝琛的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,却道出了梯田的风光之美和沿途的山路难行。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,就有一片连绵似锦、错落有致
夏末秋至,记者走进沙里瑶族乡那仰村牛蛙养殖基地,一畦畦覆盖着黑色纱网的水池映入眼帘,池里传来的蛙声此起彼伏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2021年,那仰村立足区位交通便利和独特自然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项目,积极在外招商引资,成功引进福建厦门蛙
考察团在东兰县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(列宁岩)考察5月30日至6月1日,“海外侨界代表人士广西河池乡村振兴考察活动”在河池市举行,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意大利等14个国家的20多位侨界代表人士组成考察团实地考察“十三五”脱贫攻坚主战场河池市,共同
农村稳则天下安,农业兴则基础牢,农民富则国家盛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。不久前出台的2018年中央1号文件,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,再次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。近年来,梅县区紧扣“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格局,
红网时刻新闻10月21日讯(通讯员 唐仲友 刘雨婷 廖芷谊)“唐书记,第一批虾子已出栏,卖了3.5万元,试养终于成功了!”今年,宁远县水市镇天堂山村8组村民蒋玉香放弃了东莞的高薪工作,毅然回乡创业,办起了基围虾养殖业,今年3月中旬开始虾苗下
“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,是乡村振兴实施与推进的重要路径。”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(中央电化教育馆)副主任杨非说。4月23日,一百余名优秀乡村教师齐聚银川,他们来自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河北和新疆9个省份,他们接受了E
央广网西安11月23日消息(见习记者侯凯奇)“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村的主导产业,成了乡亲们致富的源头,生活越来越幸福。”位于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的一处猕猴桃包装厂房里,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驻周一村第一书记史立业告诉记者。周至当地村民正在
5月4日,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,广州市社科社团党委、广州市有声阅读促进会、暨南大学声海工作室承办的“美丽乡村·青年说”音视频传播展示活动正式拉开序幕。首批普粤双语音频专题将陆续上线云听App、粤听App、花城FM、荔枝App、TT语音、华人头
站在2022岁末,看2023年,企业家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,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政策,对未来中国经济有何期待?新京报贝壳财经邀请百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,以问卷方式完成对新一年的思考,共探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。贝壳财经约访途牛旅游网CE
【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】【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】金川区电商创业园打造数字引擎 助力乡村振兴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推进乡村振兴,数字技术是重要抓手。近年来,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,
南都讯 记者黎秀敏 2021年以来,博罗县按照“美线强点、连点成片、以片带面”的发展思路,以“五大振兴”为核心,率先开展“三变改革”工程,结合五大合作社,推动“环罗浮山”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,以“三变改革”助力打造全省“可看、可学、可推广”的
中国经济周刊—经济网讯 近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公布。文件指出,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,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,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,稳住农业基本盘、做好“三农”工作,接续全面推进
来源:中国经济新闻网近期,在素有“中国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风向标”之称的2020(第九届)中国智能制造高峰论坛上,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e-works正式公布了“2020中国标杆智能工厂”评选结果。伊利金领冠金海工厂凭借突出的智能水平与智能
2018-03-06 07:21 | 温州新闻客户端“咦,以前只听说过商品房有展示厅样板间,没想到咱们拆迁安置房也搞起了体验馆、样板间……”近日,温州市南汇街道的新型社区生活体验馆——乐居生活体验馆预开放,吸引了不少拆迁安置户前往先睹为快。
最近智能穿戴、智能交通、整体家居行业都是香饽饽,都是从“大行业小企业”到行业大佬纷纷觊觎进驻,行业格局隔日便千变万化。就整体家居行业而言,前天万科、恒大房产大亨刚宣布切入,后天互联网巨头小米家装套餐便新鲜出炉。现如今,又收到消息,“世界品牌